图腾

December 23, 2009
一直以来,有两个愿望,在身体的背面拥有一个纹身,或者两个,不是很大的图案,还有一个愿望是,能够打一个耳钉。

第二个愿望大概很难实现了吧,如果还在目前公司工作下去的话,企业的文化大概不会允许我戴着一粒耳钉去上班,上司见到估计会背过气去…但是第一个愿望,大概是可以的,毕竟现在也不太有机会把整个后背展现给别人来看。
这个想法最近又被无以复加的激发出来,是源自一个新闻业的朋友Belle的日志,和日志下与写日志的Belle还有另外一个挚友的相互留言。
挚友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字,和一手漂亮的文章。字的漂亮当然标准简单,大体就是优雅以及赏心悦目了,可写得一手好文章,该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挚友问我那Belle的文章是否也是我fancy的type,呀~这是好问题。爱上一个人的文章,如同她所有的文字都被加上一只“优秀”的标签,无论讲了些什么,都有阅读的冲动,Belle的文字无疑是这样的,她似乎总在讲故事,将生活的点滴幽幽的串联起来,讲她的所见所闻,讲她经历的故事。技术性的文章我喜欢文版的,无论工科文科,学者若能将晦涩深奥的道理用平白的文字展现给普通大众,那便是魅力所在,文版的博客就是这样的风格,我喜欢的类型,那种在夹杂着调侃讲道理的类型。
但挚友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则不仅局限于此。琐碎的生活片段在她的字里行间被穿插成流畅的叙述,如同她自己所说,尽管她似乎总在罗列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但如她喜欢被人称呼的昵称一样,精致舒缓却又不失细腻的絮絮叨叨的如同低声耳语的文字,和间或的无比深刻的惊艳的句子,是她最精美的标签。
回到纹身上来,挚友提到这纹身其实是我会想,她会想,Belle也会想,还有更多我们熟识或不熟识的人也在梦想着一个纹身,但是若只停留在口头,那也许并不算真正的渴望吧。
有些人怕疼,有些人在意他人的看法,有些人对于图案举棋不定。是啊,要将一个图案铭刻在我们的身体上,与我们走完一生,让所有看到图案的人从中读出我们的内心,随着我们的成熟、衰老,那图案还是在那里,随着皮肤会松弛,图案也许也将失去本身的面目,但即便如此,在身体上绘出的心底的表达,还会在那里,而这一切,的确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
挚友一语道破,我们只是都还没找到愿意铭刻一生的图腾。
真的是这样啊,纹身之于你我,已然是一具图腾,通过肉体伤痛的考验,无惧人生道路的起伏,漠视时光流逝的痕迹,远远超过图案带来的一时视觉冲击。
(我发现我对文字的流向把握越来越差了…比如我写完上面一段之后就不知道下面该怎么写了…)
似水流年的生活,有时候平静的令人感觉压抑。我其实曾经仔细想好过两个图案,但现在其中一个已经不再追求了。经过那么久的时间,暮然回首,才发现曾经的信念并不都会被坚持下来。这是个浮躁的年代,人人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停的摸索和修正着自己的目标,却也造就了盲从和迷失。这样来说,一个纹身,与其时刻提示着目标与理想,倒不如印刻下人生最美好的片段、感动和感悟。
所以也许我还是幸运的,还有那么一个图案,我愿意背负着,提醒着我的平坦的人生,收到的眷顾,获得的关怀,以及仰赖的支持。
又到年终岁末时,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被教育到这是一个总结和回顾的关头,也是规划和展望的时刻,就留待下次吧。

Something Regarding BtChina or VeryCD

December 20, 2009
前几天,开心上有个转贴,大意是“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0位网友中,87.53%的网友支持封杀BT,请问100位网友如何产生0.53%?”(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detail.php?uid=12206016&urpid=1104405556&rand=0.39275388699024916)。转贴得到了开心网友的热烈拥护,质疑天朝、拿国家统计局寻开心的占大多数。
 
有没有人真的在网上查证一下,国家统计局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呢?简单的用google搜索一下新华网、国家统计局、87.53%,就会发现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国家统计局发布,而南都的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http://gcontent.nddaily.com/6/9a/69a5b5995110b36a/Blog/b22/048e96.html)。
 
准备GMAT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难忘的过程,不仅仅之于英语本身,更之于对于逻辑的信仰,对于证据的信仰。说些什么之前,是否真有其事?又是否合理合据?无论是CR、还是AWA,那些逻辑关系是否成立?那些因果连词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身边有个朋友说网友支持调侃统计局是合情合理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政府总是以说教的口气要求它的人民去遵守和服从它所颁布的法律、规章以及条例。但这个因果关系真的存在吗?可以说——因为一国政府总是命令它的人民遵守它的法律,所以它的人民就可以不尊重政府,肆意传播诋毁性质的流言蜚语吗?显然这个因果关系是不能成立的。试问这星球上,有哪家民主或者独裁政府会建议他的人民去尽量服从它的法律?难道服从法律不该是公民无条件的义务吗?
 
我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尽管我个人将自己描绘为李敖之于国民党那样——如果国民党是蓝色的,那么大骂国民党的李敖无疑是深蓝——我也是——我虽不是党员,但若哪家革命党想打搞翻共产党的主意,我一定第一个和他没完——理由很简单——我父母、祖辈、乃至我夫人、岳父岳母都是党员,有些人同时也在政府机构任职——没了这个政权,我的生活就彻底毁了。但这并不妨碍我提出批评意见——我自然也不满意新闻审查,公民权利或者其它一些触动我个人利益的社会现象。但我一直坚持,批评是要理性的,是要有理有据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崇敬胡舒立和她曾经的《财经》,崇敬南方报业,却认为愤青是sb——前几日浦东货机坠毁,上海副市长赶往现场,有网友评论说副市长懂航空吗?懂消防吗?去现场添什么乱?这就是纯sb——如果这位副市长不去,这些sb同样也会不满,说你丫副市长坐办公室里屁事不管。
 
我承认目前的新闻管理制度是畸形的——管理者聚焦于本合乎宪法但“违禁”的观点内容,但放纵了不“违禁”却明显违法的观点内容——试问捏造统计局关于87.53%这条消息的行为是合法的吗?开心网纵容它的传播是合法的吗?开心放任了这条消息的传播,将自己塑造成开放的平台,但是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的。
 
身边朋友的观点在于,合法的政府缺乏合理性,那么人民也可以用不合法但自认合理的行为对政府做出回应。这恰恰是我认为中国民主改革无法推进的障碍——我们的法律条文是充分合理合法且具有民主精神的,只是在实践环节上出现了扭曲,但是——试问当一家合法政府面对着一群不打算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的乌合之众,它又凭什么约束自己通过立法的形式给予这些乌合之众更多的权利呢?这就是我的观点——因为受A管理的B根本不愿尊重A以及A颁布的B不喜欢的法律,所以A自然也懒得去订立更多B喜欢的法律。这就像养小孩儿,当孩子对着一桌朴素但不糟糕的饭菜,却毫不听家长劝告只埋头吃鸡腿而不夹青菜,这世上所有理性的家长都不会迁就孩子搞出一桌百鸡宴来。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回到P2P网站被关闭这个话题上来。压倒性多数的网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身边朋友认为这些高喊委屈的人们是对的,因为他们其实根本没有反对bt被关闭,他们也没有能力,他们只是发发牢骚。但在我看来,这些人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发牢骚。这好比本来采用集中供暖,那些冬天打开暖气接热水的个别市民,当他们住进分户式采暖的房屋,能够有资格抱怨没有集中供暖后没有免费的热水可以用了吗?
 
一些人认为和美国保持同步是那么的重要——要和美国人同步看连续剧,要和美国人同步看电影,要和美国人同步听唱片,要和…。凭什么要和美国人同步?请给出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你不支付收费频道的订阅费凭什么和美国人同步看电视剧?不贡献票房凭什么和美国人同步看电影?不贡献发行量凭什么和美国人同步听唱片?<UP><飞屋环游记>在北美的上映时间是2009年5月29日,东亚上映是在8月份吧,大洋洲在2009年9月3日,英国是在2009年10月9日。按照这样的思维,英国人一定要炸了——凭什么我们要比美国儿子晚4个多月看电影?
 
留学的人都清楚里用宿舍宽带进行bt下载的后果是什么,所有网民都知道没有任何一家西方公司实体在运行P2P下载网站。这本应被安心接受的现实在中国却引得无数网民怨声载道。无数同情和支持被抛向P2P下载网站,他们要求了“资源仅供学习,请24小时内删除”。这样的声明难道不是可笑至极吗?这和我在第一段打的声明性质上有什么不一样吗?无数人打着学外语的旗号看着中文、英文字母的电影,打着学历史的旗号看纪录片,难道没有这些盗版资料他们就学不好英语了?学不好历史了?
 
政府当然也有不当之处,其在于长年以来放任了这些P2P网站的存在,将本来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一种现象纵容成为一种不合法但在使用者眼里是合理的一种现象。我是在这个月才人生中第一次访问了VeryCD这个网站,我简直震惊无比——搜一下某个专辑,点下鼠标,就可以轻松下载下来整张专辑,压缩率为196kbps——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强盗的行为!Shame on Chinese government!如果这样的网站能够被批准它正在申请的网络视听许可证,中国政府有什么资格号称自己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音像产品的无形性让大部分进行疯狂下载的网友们认为这些行为并不是盗窃、或者也并没有对权利人造成损害——这当然是一种损害——如果每个人都不付钱听歌,那些唱歌的拿什么来吃饭?这是极端的完全不会发生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不假定每个人都付费听歌,CD的价格会大幅下降呢?一些人认为这不可能,歌手贪婪挣钱无止境——那么既然歌手的物欲横流、人格沦丧,那我们为什么还喜欢他,听他的歌?
 
其实这一切改变起来都不困难,只要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对规则的尊重,对权利人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尊重。我这辈子从没下过bt,iTunes里2219首歌曲全部是正版(其中1/4的电影原声是最有价值的收录,很多是中学开始在新街口一家叫“天龙音像”的地方买的148一张的进口Soundtrack,148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显然非常贵,但是在那个还是拨号的年代,这显然是获得Soundtrack专辑的唯一途径),而最近几年,则更多的是直接来自美国amazon,折扣大多很高,几张一起买,加上一些运费,信用卡付款,寄到家里或公司,从没遇到过海关的问题。事实上,举例4张EMI的古典音乐专辑,在美国amazon上购买,加运费到国内,合一张不到110左右,对应的是82首曲目,一首大约5块钱,这些作品不值这个价钱吗?做到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付出大量的金钱——我绝不是音像发烧友,但这并不妨碍我拥有一些正版的电影,大量正版的CD以及大量的原版图书——诀窍在于日积月累——经常少量购买一些正版出版物,自然不会形成很大的负担。
 
当然,我也承认,和那些所谓的电影爱好者比起来,我看过的电影少的可怜。可问题在于,如果相机、镜头不要钱,我马上就可以成为终极摄影爱好者;如果坐飞机不要钱,我也马上成为终极飞行爱好者;如果打车可以不给钱也有理,我也马上成为天天打车上班爱好者;如果超市拿哈根达斯不给钱没人管,我也马上成为哈根达斯爱好者——那些电影爱好者,那些音乐发烧友,那些原版图书爱好者们,也许并不真的爱电影,爱音乐,爱原版图书——他们爱的是不要钱而已。
 
回到法律精神上来。亚洲民族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央集权政府的治理之下,传统上缺乏对法律精神的尊重,但是这一定是中国走向民主和法制必须的基础。成为难以交流的暴民并不能使中国人民获得更多的利益。一切仅仅因为认为法制框架下的游戏规则效率低下,“看不到赢的希望”所以就可以不去遵守规则的理念都将引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走向悲剧的结尾。
 
胡舒立的财经、南方报业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在法制的框架下,本着有理有据的理念揭露制度缺陷,推动社会进步。胡舒立对她曾经的财经做过这样的评价——我们知道红线在哪里,我们从不试图跨越它,我们尝试推动它。
=======================
决没有任何攻击任何团体的意思,只是觉得,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条很长的路,当然也很艰苦,不过如果能走好,最终走下去,我相信境外媒体是会更多的在大陆发行的。这就像电视游戏一样,现在我们买不到正规的Wii主机,买不到Xbox,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些内容被妥善保护了,我想大家是不会那样辛苦买高价PSP,PS3游戏了。

Hello world!

December 8, 2009

Welcome to WordPress.com.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

Why Pakistan Is A Hopeless Country 为什么巴基斯坦看不到希望

December 3, 2009

Day before yesterday, I went to a local branch of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with my colleagues. They went there to exchange some US dollars into Pakistani Rupees.

前天,我跟同事去渣打银行换一些钱。

There I met a staff, a young girl or lady sitting at some position like consultant for elite customers. No doubt she is among the elite Pakistani as she is wearing a deep-V sari and working at a multi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As we discussed about cell phone, she mentioned that she’s going to get a new iPhone from her brother over Australia flashing happiness in her eye. As she asked the price of Nokia N97 in China, we told her that it’s about 550 USD, she calculated a while and said its around 2000 Rupees (approx 180 CNY) cheaper than it is sold in Pakistan but regarding the customer services she could have in Pakistan, She would still buy N97 here as N97 from China would not be able to have any warranty. Because, she added, cell phones sold in China and Pakistan are not in good quality.

在那儿我见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职员,大概类似于国内的理财专员一样。很明显这位穿着低胸莎丽,坐在外资银行办公室里的女士肯定是巴基斯坦的白领了。等待换钱的过程中我们聊起了手机,她充满喜悦的告诉我们她在澳大利亚的哥哥马上要给她带一部iPhone回来。其间她问起来中国的N97多少钱,我告诉她大约550美元,她拿着计算器算了一会儿,告诉我大概能比在老巴便宜2000卢比(大约180人民币),但是这种价差的话她还是愿意在老巴买,因为可以得到保修服务。她说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卖的手机的质量都不是很好。

I told her that N97 sold in China is no doubt of top quality and she doesn’t need to worry about it. To my surprise, she doesn’t agree with me at all. In her opinion, it is the countries such like US, Aus or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sell top quality cell phones. Although conceded all of them are made in China, she indicated that for Chinese products, it is those which are being sold at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have better quality. THEN SHE SAID, "Because China and Pakistan are brothers, I understand that we do compromise quality for price. So they are not in good quality."

我跟她说国内的Nokia质量都非常好,她并不需要担心质量问题。令我很意外的,她认为只有诸如美国、澳大利亚或者西欧这样的地方才有最好质量的手机卖。就算这世上大部分的Nokia都是中国生产的,也只有在发达国家卖的Nokia质量好。为了让我更好的理解她的观点,她补充了一下:“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兄弟国家,我当然知道了,我们可以为了价钱而在质量上妥协一下。”

What a poor people from a poor country!

可怜国家的可怜的人啊!

Earlier this year, when a Group Captain who was posted to Pakistani Embassy in US three years before was about to visit China, my Chief Representative was asking him whether he prepared any shopping list as every Pakistani officer prepared some before visit to China. The officer replied with denial indicating he just returned from US and he couldn’t foresee any thing in China worth an ex-Pakistani-diplomat-to-US buying. Ten days later, this same officer returned with two fully loaded luggages with one of them is a new luggage bought in China. He was stunned by how downtown New York is paled compared with Lujiazui in Shanghai as well.

今年早些时候,一个曾经被派驻到巴基斯坦驻美国使馆的上校准备访问中国,我的总代表问他是否准备了什么购物清单,因为所有老巴的军官去中国之前都会拉个长长的单子。这位上校告诉我的总代表他没准备,他觉得他刚刚从美国回来没两年,中国不会有什么东西值得他来买的。十天之后,这位上校拉着两个满满当当的箱子回来了,其中一个还是在中国为了装下买的东西而新买呃。与此同时,他到处跟人说纽约城相比于上海的陆家嘴,是多么的黯然失色。

Pakistan used to be a great country. It has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Karachi on account of both area and population, on the earth, only second to Bombay of India. When my grandparents arrived at Karachi in 1950s for a stopover en route to Mid East to be the very first batch of diplomat of newly founded Republic, they were stunned by an advanced airport in Karachi, no need to mention the neon, billboard, American and European sedans running on wide paved road, all of which are similar to what they saw in America before. Do you know Pakistan International Airlines is the first airlines in Asia to operate a jet aircraft, Boeing 707? Do you know Karachi us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modernized cities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one of the financial, shipping and trade center in Asia? Do you know there was almost no body saving beard or goatee about two decades ago? For me, I used to feel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how a rich, open and pro-democratic country degrades to such a corrupt, conservative, semi-religionary, pro-extremist but arrogant country. Although I still didn’t find a clear answer, I become clear why people in this country no longer have any faith, why they lost enterprise, why they are satisfied.

巴基斯坦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无论是参照人口还是城市面积,其南部海港城市卡拉奇至今仍然是这地球上仅次于印度孟买的第二大城市。当我的爷爷奶奶在建国后作为第一批外交官前往中东履职而经停卡拉奇的时候,他们为一个现代化的机场、城市的霓虹灯、路边的广告牌、柏油路上美国和欧洲的小汽车所叹为观止,所有这些都和他们曾经在美国看到的相差无几。你知道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是全亚洲第一家运营波音707的航空公司吗?你知道卡拉奇曾经是这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吗?她也曾是全亚洲的金融、航运以及贸易中心。你知道仅仅在20年前,巴基斯坦还几乎没有人留胡子吗?对我来说,我曾经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富裕、开放而且支持民主的国家会蜕化成一个腐败、保守、半宗教、充斥极端主义却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国家。尽管我仍然没找到答案,但我渐渐意识到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民不再有任何信念,不再有任何进取心,为什么他们都很安于现状。

They think they are living well, they think super countries are their friends and brothers, and people from those "brother countries" are living same life as they are! Pakistan closed its eyes on world; its elites closed their eyes on world.

他们认为他们过得很好,他们认为超级大国们都是他们的朋友和兄弟。这些兄弟国家的人民,也其实和他们过着一样的生活。这个国家闭上了看世界的眼睛,她的精英阶层也闭上了眼睛不去看世界。

Elite people from Pakistan think China is the very same country to Pakistan. But how can they understand if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is not going to try its best to please Chinese customer, it’s going to be in trouble in business whereas in Pakistan, Toyota and Honda are selling CIVIC and COROLLA in new shape but engines from 1990s? Can anyone imagine a new car in China not being equipped with a maintenance free battery which is not a mandatory feature for any Pakistan made Toyota or Honda? China is currently the third biggest economy body in the world and is surpassing Japan shortly. Opening the latest issue of Economist and turning to second to last page, China is the unique country that has all key indexes positive while Pakistan is in its toughest situation, losing over 23 billion US dollars in trade, having inflation over 15%.

巴基斯坦的精英们都认为中国是和他们一样的国家。但是他们怎么能理解如果一个跨国公司不用尽浑身解数来讨好中国消费者,他们的生意就会陷入困境?而在巴基斯坦,丰田和本田尽管卖着最新式外形的花冠和思域,但是里面却是90年代的发动机,而有人能想象在当今的中国,新买的家用车里却没有装配免维护电瓶吗?而巴基斯坦生产的所有丰田和本田,装配的都是需要定期加水的普通电瓶。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即将超越日本跃居第二。翻开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倒数第二页,中国在所有关键经济数据上都是积极向好的,而巴基斯坦却在最差的境地,年贸易逆差超过230亿美元,通货膨胀超过15%。

China is no longer the country that had only a small terminal building and without any standing in Beijing Capital Airport. It has the second largest terminal in the world and its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volume is only fourth in the world with a possibility of surpass Chicago O’Hare and London Heathrow to become only second to Atlanta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while Karachi International Airport is still very same airport of forty years ago. Air China is no longer the same CAAC with shabby Russian aircrafts but is running a fleet including 245 new Airbus and Boeing jets with its fleet age 7.7 years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mbers of Star Alliance, the largest airline alliance on the earth. Simply today, there are 44 flights coming from Shanghai to Beijing while another 44 returned to Shanghai from Beijing. But there are still B737-200 flying in sky of Pakistan, PIA’s fleet age is 13 years, and only 14 flights available between Islamabad, capital of country, and Karachi, financial center of country.

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首都机场只有一个矮小航站楼并且一个廊桥都没有的国家了。首都机场现在拥有全球第二大单体航站楼,旅客中转量位居世界第四,并且很有可能在年底前超越芝加哥奥黑尔以及伦敦希思罗成为仅次于亚特兰大的全球第二大机场,但卡拉奇机场则仍同40年前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只有破旧苏联飞机的中国民航了,作为全球最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的关键一员,国航运行着245架全新的空客和波音飞机,平均机龄7.7年。仅仅在今天,就有44个航班从上海飞抵北京,同时44个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但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天空上仍飞行着B737-200,巴基斯坦国际航空的平均机龄有13年之久,每天往返于首都伊斯兰堡和经济中心卡拉奇的航班也只有14班。

Anyone else still believe Pakistan and China are brothers?

还有人仍然认为巴基斯坦和中国真的是兄弟吗?

Pakistanis used to be a group of hero. They were diligent and strong-mind people. They established a country of their own in tough time. They survived. They suffered many setbacks on their way to democracy, they overcame.

巴基斯坦人民曾经是英雄的民族。他们曾经是勤奋而且意志坚定人民。在艰难的时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且支撑了下来。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曾经遇到过挫折,但是他们克服了。

They had faith.

因为他们曾经拥有信念。

But they don’t have it now.

但是现在他们不再拥有它了。

In Chinese, faith and religion are usually written in the same fashion of faith. However, faith is faith when religion isn’t.

在中文里,信念和宗教信仰经常被写成信仰。但是,信仰是一种信念,而宗教信仰则不是。

More and more men in Pakistan are saving beard and goatee. More and more women in Pakistan are wearing burqa. More and more Pakistani are turning to Allah instead of diligence when suffering. As they believe they are brother to China,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Unite Kingdom, they will always be helped by their brothers. And because enjoying assistance is always much easier than enduring hardship, they totally abandoned faith.

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男人开始留胡子。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女人穿上了罩袍。在遭遇困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人放弃了勤奋而选择求助安拉。他们坚信他们是中国、美国、日本还有英国的兄弟,而这些国家将永远帮助他们的巴基斯坦兄弟。因为享受国际援助永远比卧薪尝胆舒服,他们彻底放弃了信念。

Only Pakistani can become The Savior to Pakistani themselves. Not Uncle Sam, nor Japanese, nor British lord, nor Chinese brother. Although they don’t need to abandon religion, they need to retrieve their faith, the faith of hardworking and the faith that they can make it their own, without mercy from brothers, without bless from Allah.

但只有巴基斯坦人才能成为自己的救世主。不是山姆大叔,不是日本人,不是英国主子,也不是中国兄弟。他们并不需要放弃信仰,但他们需要唤起信念——对于勤奋努力的信念,对于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无需兄弟协助,无需安拉怜悯就能梦想成真的信念。

The sooner they realize this, the earlier they can become the pearl of Islamic world again.

他们越早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可以越早重新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明珠。

杂记

November 27, 2009
本来想今年下半年的时候去英国转转,找个机会拜访Rui博士,顺便看看球,毕竟曼联的几老们很有可能赛季末就要退役了。
 
此处略去500字…
 
结果,就昨天,也就病了…感冒了,喉咙巨疼,感觉呼吸都要被掐断了一样…
 
昨天晚上还和阳阳聊,说我这样从小就病歪歪的,一定是两个结果,要不就是早死…要不就如一些一辈子病怏怏结果却活得巨久的那些人一样,变成老不死…我想了想还是前一种比较可能发生在我头上,所以我买了很多商业保险…
 
直奔主题吧,yueying同学在wave上要我贴婚纱,那就废话少说,上图吧…(点击图片进入相册,将弹开新窗口)
 
 
欢迎大家评头论足
 
是在1502 studio拍的~无论是选studio,还是创意,都是抄袭的Yu Jianqiu同学的一位同学的…This Jianqiu is, according to Jianqiu himself, Jennifer’s love…
 
PS,收到我wave邀请的同学,请加我的google邮箱:"weiyi点sze at 谷歌 点 com". 想要wave邀请的给我留言吧,目前的邀请还是滚动扩充的,我没有太多,慢慢来吧。

Seal the Deal Please!

November 19, 2009

当你看到前方红灯的时候,请松开油门好吗?

当你不在卫生间的时候,请关闭照明好吗?

我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多

我们的国家也可以做的更多

一起来签名吧! 

The UN Worldwide Campaign on Climate Change 

http://www.sealthedeal2009.org/

 

YouTube – Seal the Deal – Six powerful voices
  

 

国内可以观看的Youku版本: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xMTA0MTAw/v.swf

The Reader

November 7, 2009

这是一个人人都行色匆匆的年代,当每个人都脚步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压力的积聚以及周遭行人带动的愈加快速的时候,一些我们长久以来所珍惜和怀念的生活片段,也在这匆匆的步履中渐渐模糊。
 
摩挲着精良的印刷品本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在工作之余全心投入到描绘中去,要比如快餐一样的电影的感觉好很多吧。The Reader就是这样扣动心扉的深刻作品。最终读完这部作品,是以一个非常奇怪的顺序进行的,08年初买了小说却没有看,09年有了电影却看不了,当电影的热潮逐渐褪去,当Kate Winslet获誉而归后若干个月以后,终于静下心来细致的品位了文字的魅力。
 
 
我当然不是科班出身,其实不该在这里对文学这个字眼评头论足,但多少也读了很多原文作品(当然The Reader其实算不上原文…),所谓的风格问题还是能够略评一二,欧洲的文学同北美的文学相较而言,还是走在前面的。当然这里的前面若要界定起来必然非常晦涩,但是若以现代风格论述,显然欧洲人,尤其是欧洲大陆的作品要更丰富一些。The Catcher In The Rye在美国文学界引起的轰动在于他以那样粗鄙的文字生动描绘了那个时代里一部分有典型风格的青年人的生活,没有用粗俗这个词自然是因为《麦田守望者》完全不是一篇庸俗的文字堆砌,相反 J. D. Salinger只是利用了一种在当时的年代非常超现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现实的题材。这也是我对于电影来说也非常钟爱于现实主义题材,以及超现实手法的现实题材的原因。The Reader本身引起并串联情节的要素在我逐渐进入作品的初期也让我非常震惊,我完全没看过《朗读者》这部电影,虽然也听说了Kate Winslet在剧中有震撼演出,但是坦率说我实在没想到作者在文字中会以那样一种方式来进行深刻、现实的描绘——几乎是一种直白的写实的不加修饰的手法。
 
当然最初章节里那些赤裸的描述只是非常有限的部分,随着故事的展开,描写被重新引领回到第一人称的朴实轨道上。我之所以非常迷恋第一人称的作品,在于那其中无比深邃的魅力。虽名为The Reader,给我的感觉却宛如一个人在耳边murmur他心底最深处的故事一般。读书确实宛如恋爱一般,在并不深刻了解的情况下拿来一本书,心情随着情节一起跌宕起伏,若真是一部精彩的文字,则会爱上这部小说。而第一人称,就总会让我有这种沉浸其中的愿望,置身情节之中,仿佛我就是作者,作者就是主人公,我也是主人公。
 
The Reader本身关注的是德国民族在当代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过去。Holocaust的真实性现在已无须质疑,但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在于,在那个年代,Holocaust是一个自上而下被彻底执行的国家行为,这意味着德国所有的国家机器都被卷入其中,无一幸免。后人的检讨并不是需要为前人甚至仍然在世的罪人开罪,但是德国之外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他们本身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同作者所传达的观点——正因那是那样好大的运动,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或主动,或被动,但战后的清算必然不能进行到所有人头上,一些人重新回到公职岗位,一些人压抑的生活着,而战后的第二代德国人,在面对Holocause的惊悚,和面对自己的并不彻底无辜的父辈中,是理性的批判,和感性的迷茫。作品本身是一种德国民族性格中短于自我表彰而长于指出问题的审慎悲观的生动表达。
 
其实德国人面对的问题不只是他们自己才有的问题,在柬埔寨,在土耳其,包括在卢旺达,都曾有自上而下的机器将真正一代人席卷其中,在柬埔寨,清算进行的尤其缓慢,由于现政权的姑息和回避,红色高棉时期的多数中高级官员,现在都过着低调的平静的生活,受佛教以及印度教影响极深的柬埔寨人民,也保持了审慎的宽容态度,但是整个民族仍然被这样的裂痕所伤害着——一些手上曾经沾满鲜血的人,现在却仍然平静的生活着,而整个民族确需为他们当时的罪而久久无法走出阴影。略微的不同是,柬埔寨是对自己人犯了罪,是一种autogenocide,而德国人是对犹太人。
 
The Reader作为一部拷问心灵,关注具有历史渊源的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无疑是非常出色的。在我看来,现实问题多是无解的,只有多年之后,由后人回首,方可判别某一答案,相较于其它答案,可以更理想一些。The Reader就是这样极佳的现实题材作品——他引领你进入一个复杂的境地,交织了理智、感情、自我批判以及放眼未来,留给读者的,是深刻的思考,设身处地的假设,以及结合自身的反省。
 
除此以外,那就是一种警示——以后人的境遇所给予前人的警示——放之当今,即告戒世人不要给后人带上沉重的枷锁和心灵的负担。这是一个Nationalism和Ideology盛行的年代,我们应当永远铭记,Extremism以及Violence不能解决任何问题。Never ever.

At the Frontier

October 25, 2009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其实是我去年三月从Amazon.com上买的,当时只是为了凑数,保证加上运费不亏,那时我的重点其实是在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我其实不偏爱<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这样的第三人称的小说,我偏爱的是那些朴实的第一人称的,不繁冗的,能带领我内心走进情节的小说,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所以这也就不奇怪,<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被我简单翻了翻之后,就一直摆在书架上——国内的书架上,在老巴的书架上——直到最近。
 
要从哪里开始谈起呢?是要从<The Kite Runner>吧。这本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其实也是很早就被翻译成了中文,大约是两年前的事了吧,但是我却一直没买来,拿在手里时,已经是去年的6月,我刚刚来常驻的时候,第一次和阳阳去Saeed Book Bank,那种再生纸的书一直是我觉得很有feel和阅读欲的类型。
 
 
<The Kite Runner>的前面的章节读得让我昏昏欲睡,其实并不是非常好的感觉。记得那时刚刚来常驻,见到这个国家的人,体会着这个宗教,感受着这片大地上的风土——其实就是<The Kite Runner>里前半部分文字最真实的反映——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宗教,习俗,巴基斯坦也许曾经较为开放,尽管目前趋向保守化,但是总体来说,我感到会和阿富汗无比的相似——人们面对问题时如鸵鸟一般,把头插进土里,然后认为没有问题;他们认为他们的许多许多,该用什么词表述呢?许多习俗、文化、制度和传统,都是完美无瑕的;富人们觉得居高临下俯视一切,却同时以各种琐碎的方式标榜着自己的慈善;穷人们则一边安于现状的祷告,一边又不虔心的咒骂着不公的现实。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他们就像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大学四年都在失败中渡过——成绩并不差,但是他总在竭力标榜着他与见多识广的同学们是一类人,但却总在现实生活中落在后面,他竭力的想挤进另外一个圈子,但是只留下一个傻逼的印象——他不断的吹嘘,不断的装扮,却仍无法脱掉他本质上浅薄而拙劣的外衣。
 
所以,其实在<The Kite Runner>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几乎打算放弃,我感到作者就像我身边千千万万个不思进取而又做着白日梦的老巴是一样的——在他的笔下,Amir生活在那样美好的环境中,他在Kabul的家,仿佛与新泽西的别墅没有任何区别,他的生活,如同伦敦巴黎,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会一样光鲜。不,不是的。我也许妥协Amir的家庭在阿富汗绝对是富贵人家,but so what?在伊斯兰堡所见,这些富贵人家,无非也是传统封建财富的现实延伸而已,没有与现代社会相称的职业,没有现代的哲学精神,没有现代的生活方式,空虚,腐朽,和放荡——yes, it’s profligacy. 这些口口声声安拉安拉的家伙无非是一群道貌岸然的蛀虫而已。那些对Amir安逸生活的描写,也被我解读成作者其本身的劣根性——这个中亚的民族身上在反复的动荡之后,只见仇恨、抱怨、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和阿Q。It’s a hopeless ethnic and it’s a hopeless country.
 
并且我现在仍然坚持我这样的观点。
 
However, 真正打动我的,是书中Part 2那有关父子的细腻描绘。抛开书中对阿富汗早先时期exaggerated的描写,Part 1中关于Amir所体会着的他父亲对他的感受,是让我觉得这本书还可以读下去的原因——in some aspects, 我觉得Amir和我很像,or 我和Amir很像——有时候我也会迷茫,我是否真的是让我父亲很失望的儿子,sometimes 懦弱,逃避,胆怯,性格太过细腻,甚至在学业上,也无法与他相比——我从小怕黑,爱哭,恐高——很多时候,我能感觉到我父亲失望的情绪——事实上,小时候,我记得他曾不加掩饰的表达过对我的失望,或是对我一些silly问题的厌恶。爸爸从小并不顺利,各种风波侵袭着他的家庭,那个在我感受中非常光鲜的家庭,现实中却带给他童年无尽的苦难和挫折,he endured overcame all of those tribulation and finally recapture his deserved reputation and reputation for his family. So, 他太出色了。父亲对我来说,一度是一座大山,我若在他之下,便会被他压迫的喘不过气来,而即便走出来,无论走多远,都站在他的阴影下,而我,也怨恨着他对我的冷漠不关心,他的专横,他从没给我开过家长会,从没有。
 
Amir曾经也一度觉得他作为他父亲的独子,是那么的令他失望,甚至也曾揣摩着他的厌恶,但所有这一切,在生活天翻地覆,一切需从头开始时,都被父亲至深的爱无声无息的擦拭而去。所以那即便是我将近一年前读得小说,我仍能记得在读到Amir的父亲在加州加油站忍着病痛辛苦工作来供Amir读书时,我坐在床上无法控制我自己的泪水奔涌而出,无法控制我思念我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怨恨,只记得他的深厚的爱,他对我的指引,无形而又严厉的扶助,还有在我挣扎的人生中每一个拐点的全力的支持。同家里通电话时,妈妈总是细碎的关心着一些琐事,吃了什么,冷不冷,最近安全如何,几点起床,几点下班。爸爸则不同,他只是等着,即便我打算挂了,也会要妈妈把电话交给他,戏虐的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两句,但说什么呢?有时候我们就这样两边都在沉默着,他只是想让我说些什么,听听我的声音,然后他笑笑,只有一句注意安全,或是注意身体。注意身体,那其实不该是他给我的嘱托,而该是我给他的——今年两次回国,我惊异于他消瘦的速度,那张面庞,几乎没有任何脂肪,几乎如流沙般一样迅速的苍老。如我一般年龄时,他已在工厂工作了十年,已经失去了父亲十年,已经无法和远在干校的母亲和平的生活有十年之久。但我如我自己一般的年龄,却仍令我父母操劳着,这是sin…
 
Part 3则是为战火和极端宗教最惨后的阿富汗的描写。I admit the fact that I am actually not living in a combat zone. However, 我得说发生在邻国的那场战争,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真实——恐怖袭击、紧张的社会氛围、空军司令部不时出现的美军军官,但是,更重要的是,那种宗教的阴影,是时刻笼罩着人心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我现在是这样坚定的支持反恐战争,支持美国人在阿富汗的存在——你不能因为中国政府有顾虑不愿意参加,就不要别人来做正确的事情。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则其实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故事,些许不同之处在于除了<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使用第三视角记述的以外,他不同Kite Runner,讲述了三个家庭跌宕起伏的经历。

如我先前所表,我自己并不十分偏好第三人称,自然也就没有非常全情投入,不过平心而论,对待人物的刻画上,以及对情节起伏的构思上,<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显然要比Kite Runner细致精巧不少。其中很多情节都会让你回看起以前章节里不理解的段落,之后恍然大悟。小说本身也是分为三个部分,Mariam,Laila,Mariam和Laila。虽说少了一些由衷而发的共鸣,但是这仍是一部非常好的,值得一读的小说。
 
归结到题材本身来讲,两部小说的时间线是完全一致的——王室时期,短暂的共和,民主共和国,苏联入侵,苏联撤军,联军瓦解和塔利班崛起,塔利班统治,以及2001年以后的反恐战争,Suns一书最终结尾于塔利班幽魂未散这样一个时间点,其实是早于目前的现状了,不过整部小说还是完整而朴实的记述了阿富汗(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Afghanistan)如何由一个稳定而祥和的国家堕落为这星球上最动荡黑暗的角落,以及阿富汗人民如何由安居乐业,沦落成为这星球上最大的难民团体。
 
Hosseini的两部小说的畅销,应该说也得益于目前的国际环境。自苏联入侵阿富汗起,这个国家就成为了西方价值的一个中心,大量焦点被汇集到这篇土地上,援助也不断涌入,但是随着苏联的垮台,一切都改变了,没有人再关心这个国家,关心这个国家的人民,直到9-11事件。美国人打了4年的二次大战,领着联合国军打了三年韩战,在中南半岛进行了8年越战,在伊拉克进行了两次短时局部战争,一目了然的,反恐战争8年了,不仅没有开花结果,反而愈加混乱不堪,即便是所谓民选的总统,经由最近一次丑闻百出的大选,也彻底无法指望,白人世界的犹豫,彷徨和不解,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来巴基斯坦常驻之前,大约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认为反恐战争是美国人以中亚存在,威胁中国西部安全为目的的,但是现在,我无条件的支持美国继续存在下去,继续反恐战争。
 
Wiki关于阿富汗的条目里面有一张照片是阿富汗国王及王后访问美国,与肯尼迪和杰奎琳站在一起的是西服革履的King Zahir Shah以及穿着优雅裙装的王后Humaira Begum,但今天的阿富汗,在穿着普什图服装的Karzai领导以及塔利班阴影下的阿富汗妇女穿着burqa,不能上学,无法工作,在家中可以被丈夫随意殴打,我从内心深处无法理解这个曾经的白人嬉皮士们欧亚穿行必经之路上的国家,是怎样堕落到这样的地步的。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是底层人民艰苦生活的生动描述,至少依据我在巴基斯坦的经历,那些朴实的文字,确实是平白真实的记述。撼动人心的,不仅仅是对主人公跌宕起伏命运的牵挂,也有对于当今伊斯兰世界所涌动的宗教极端思潮、以及穆斯林民族本身一些伪善的拷问——如同Laila携Mariam出逃时所托买票的那名男子,不仅背弃了一个男人所应有的尊严,也背弃了身为穆斯林所应坚持的纯净和诚实。
 
最后的总结,还是从作者Hosseini来入手吧。作者在描写上很有独到的把握,非常质朴的语言,却有着触动人心的能力,两部小说,描写了三个不同阶层,四个家庭在过去的动荡的四十年间艰苦生活,提醒着世人在中亚还有一片土地为极端和蛮荒的思想所占据和威胁着,一个两千八百万人口的国家却有近七百万难民流离失所,一个在十年前每五个生产妇女就有一个死亡的国家。那些可以购买得起这两本小说的人们,不要忘记还有那么多人的生活在挣扎,不要忘记财富的意义,不要忘记平等和关爱。当然,两本小说都以向上的隐喻作为结尾,祝福着作者的祖国,也其实是激励人们——即便命运困苦如主人公,只要拥有坚强的信念,终将客服一切困难。
 
=======================================
 
常驻能对人产生多大影响,大概随着常驻国家的不同也会不同的吧~
 
小国的代表处的感觉大概是孤单,在海边也许会深爱上大海,或者从此厌倦海鲜。
 
对我来说,这个国家有足够多的中国人,也许不如发达国家多,但是足够保证日常生活的交际圈,不会缺少国人,加上电话费便宜,能常常通电话,和父母的距离,和家的距离,也就拉近很多。
 
巴基斯坦真正带给我的,是对暴力、生命以及生命的尊严的重新审视。前天夜里,大约一点左右,北部地区发生了6.2级的地震,我在床上被剧烈的颤动摇醒,其实很短暂,跑去拍阳阳房间的门,阳阳迷迷糊糊说他感觉到了,玄机这厮电话就响了,打电话来问是不是爆炸——是啊,在这里,一切的不寻常,都会被联想到爆炸——回到床上,细黑中我睁着眼睛盯着无处聚焦的天花板,感觉自己的心跳,从前觉得地震是很恐怖的事情,但我难以相信,此时此刻,我心中不断祈祷刚才的摇晃确实是地震,而不是某处的爆炸。
 
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当家人和朋友的嘱托不再是形式上的问候,而变为实实际际要求。紧绷的神经其实并不会疲劳,只在回忆时才会体会到——当我两次回国,走出机场,看不到随处可见的持枪警卫,看不到检查站,体会不到空气中的tense,才会觉得无比的疲倦。
 
我原来是那样的畏惧婚姻,觉得那将让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没了自由,没了the so-called life,更没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但这里的生活,对比三月回国感受到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原来那种ordinary的生活是多么的珍贵,而只要有了信念,前进其实也是不受牵绊。
 
所以不光是李萌,李赛或是吾伫,其实身边所有熟稔的朋友都惊异于我就这样做了决定,大概白白也没想到,就在年初还一定不结婚的我,就这样做了决定,走在了他和雯雯的前面。
 
It is in some aspect a selfish decision, 在这鬼地方常驻的我,除了爹妈,有了实实在在的依靠和寄托。不过即便是Vera,也是高兴的,她说她没想过我会提出来,会是现在,会是这样。认识了七年,分分合合,她很努力,但我却游游荡荡,但最终还是走在一起,She feels happy for this result, so do I.
 
 

我们结婚了。

For Her

October 23, 2009

I say thanks and sorry.

And nothing more. I understand what she told me.

Impression of Angkor-III

October 22, 2009
It’s really a shame to have paused such a long time to finish my trip review…
 
好啦,今天来吧柬埔寨游记写完。
 
离开暹粒后的行程,其实就是柬埔寨最后的时光了。其实是只有两天。路程其实完全参照了Christina走过的行程。坦率地说,我并不真正知道水路前往马德望究竟能带给我何种如Lonely Planet上所述的spectacular的体验,选择follow Christina原来走过的路不仅仅是对于她选择旅行路线的信任,也是对小众口味的偏执偏好——我出门在外宁愿能够离旅游团远些…不只是亚洲人的旅游团,这世上所有有旅游团出没的地方,体验都是差不多一致的糟糕。
 
船票是在客栈买的,开价20美元,砍了1块,变成19,拿到票的时候发现上面根本没有票价,天晓得这票到底值多少钱…清晨六点多就从房间出来,前一天晚上结了房费,第二天早晨掏了几美元给微笑小哥做小费。免费的前往码头的"shuttle"晚了一些,当这个shuttle出现在我面前时,还是不免惊了一下…一辆差不多十五年一千的Toyota Hilux,后面斗上坐满了鬼子,司机是个柬埔寨华人,说着夹杂着很重的粤语的普通话,请我们做到驾驶室里面…我本还犹豫说想挤在后面斗里,不过后来发现这实践起来真是有困难,算了,那就坐驾驶室吧…继续前行到一个又一个的客栈,德国帅哥坐在了副驾驶的位子上,西班牙姑娘们跟我挤在一排,俩胖姑娘只能一个坐在另外一个的腿上,这让苗条的我很过意不去…
 
到了码头,其实就是Tonlé Sap Lake游船码头的另一侧,码头上的柬埔寨人争先恐后的抢你的行李,我意识到这个obviously不是免费的,不过早晨实在是还没有清醒过来,算了,最后一个箱子一美元,真是暴敛啊…
 
自暹粒前往马德望其实就是一段横越洞里萨湖的旅程,这两座城市分居洞里萨湖的两侧,如上篇所述,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是个非常奇妙的湖泊。
 
 
它一年两次改变流动方向,旱季时水流向湄公河,留下沼泽,雨季时则接受湄公河的大水,漫过超过其本身湖面数倍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六倍。8月正好是非常好的雨季,水面扩大到最大,水道也便捷很多。如LP上所述,旱季时,这段旅程则要变得坎坷很多,水面下降,水道变窄,意味着船要开得很慢,而水面我想也没有如我所见的那么迷人吧。
 
与暹粒到金边的封闭式的快艇不同,到马德望的其实严格来说也就是一艘渔船改装的游船,没有窗户,只是一个棚子,里面是带靠背的条凳,后面一个厕所,船尾是个deck,很nice的地方是棚子顶上是个大的deck,有到脚踝高的围栏。先前坐着Hilux前往码头途中,我和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的德国帅哥聊这段水路,德国帅哥说这线路其实纯粹是靠外国人在支撑,没有外国人,这线路一天都运营不下去,而且想一想也知道,柬埔寨当地人有谁能负担的起这20美元的船票钱。果然,穿上清一色的洋人,我们成为唯一的东亚黄色面孔。船开没多久,大家就陆陆续续爬到deck上,横七竖八的躺倒下去…看来在这个闲适的暹粒,鬼子们也不爱早晨五点半爬起来赶船啊…
 
Dawn over the lake
 
Everybogy! Sleeping!
 
Me as well…
 
Submersed Trees during Monsoon.
 
自暹粒到洞里萨湖是有段距离的,水道两侧即是上篇提到的Floating Village,清晨温润的光线懒洋洋的洒在目所能及的一切宁静上,房屋,水中的树木,偶尔驶过的船家,上面的孩子们兴奋的向我们挥着手。我们的船明显是大过渔家小船的,水道中行进的是如此平滑,温柔如摇篮一般。渐渐逼近广阔湖面时,树木愈加稀疏,渐渐为浮萍和水草取代,至那一刻,一切的阻止都消失在后面的浪花翻滚的尾迹之中,一望无际的水面呈现在眼前。香槟色的天际线,远处是浅浅的积雨云,酝酿着下一次的嘶吼,头顶的浮云则薄如轻纱,感觉是那么的高远。水面如此平静,我们则是那样相形见绌的渺小,在这前后漫无边际的宁静湖面中,拖着逐渐散开的波浪,驶向湖的另一侧。
 
中午前后,云开雾散,这片大地又重新回到阳光的炙烤下,船顶上睡觉的人们懒懒散散的坐起来,一会儿停靠了中间站,一家水边小商店,众人呼噜噜下船搜刮食品——离开暹粒时微笑小哥说这路程也就5个小时,转眼已经快一点了,丝毫觉不出快要到的样子…
 
船顶上西班牙姑娘和帅哥面对湖面把脚挂在围栏上,女孩儿的面庞从侧面看起来非常迷人,那边几个大约是英国人,姑娘靠在长得很砢碜的鬼子肩膀上懒散的翻着旧版的LP。德国帅哥认识了老乡,俩人拿着地图一通研究,另一位英国长头发鬼子色迷迷的搂着两个本地escort,喂他们吃香蕉,吃薯片,本地escort长得实在太对不起人了,不过估计也符合鬼子胃口,rare is better…两位一致非常霸道的横着睡的老哥终于醒了过来,香蕉,花生,苹果,还真是全乎,看穿着曼联的队服的我一个人坐在边上,便来搭讪,一聊,澳大利亚人。就这样,三个人一路侃,我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橄榄球在中国,足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进入亚足联,曼联,bla bla bla。当然这些白人遇上中国人就离不开政治,那好吧,民主、共产党、一党制、日本新加坡的形式民主、新闻自由,互联网自由,我的态度,力拓事件,中美关系,中澳关系,美澳关系,移民。他们非常惊奇我这个中国人并不是从中国来的,而是从巴基斯坦来的!于是,穆斯林,反恐战争,阿富汗,巴基斯坦,苏格兰释放洛克比空难罪犯,穆斯林移民,新疆,恐怖主义,自杀式袭击,等等等等。这里跑个题,总觉得东亚人在外面是个很孤僻的一类人,不光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似乎大家都喜欢很封闭的缩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他们很少去泡吧,很少去生僻的地方,很少去交流。这些对韩国、日本、台湾都不是大问题,但对中国则是——这世上仍有太多人看中国非常奇怪,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从小被那样的印象所影响——中国人生活很压抑。但这些鬼子出门在外,看到中国人兴高采烈的和他们一样来到陌生国家旅行,不免puzzle,却又没机会交流。他们抓住每个机会和可能聊起来的中国人谈论民主问题,可最终的结果是,我把这俩老头忽悠的认识到同胞们生活的还是很好的,indeed 我觉得中国不民主,可我又不关心这问题啊,我才懒的关心谁是主席,我也不愿意去选,哪怕给我机会这样做。其实白人不是吗?他们不也觉得这些都是形式,哪任澳大利亚总理和他的反对党前任有本质区别吗?so,这其实是个白人愿意玩他们的虚假游戏,而他们觉得中国人得玩真游戏这样的问题。我喜欢这样的机会,抓住机会布道给白人,I concede还有很多中国人过的不好,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系统和制度,不过我觉得至少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除了中国,和鬼子聊得最多的就是伊斯兰教的问题,在老巴生活了一年多,我觉得我真的被我经历的我感受的震撼了,大力宣传阿富汗反恐战争的重要性,鼓励白人正确认识这一威胁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跑的有点远了…
 
进入到洞里萨湖的另一侧,仿佛进入了一片密林之中。水道突然狭窄起来,下层船舱被拉上了窗帘,树木的枝杈吱吱啦啦的划过尼龙布帘,船身也伴随着左右摇摆着。间或会有当地人的小舟相向而来,我们的船便会减速,让小舟偏居在水道边。尽管速度已经很慢,但大船的拖尾仍然将渔家的小舟摇动的上下颠簸。时间已经下午两点多,一船人已经多少有些百无聊赖,加上头顶毒辣的太阳,上层甲板已经被烤得炙热不堪,偶尔一两个沉睡的当然不会感觉,清醒的人们互相涂着防晒霜,但大部分人还是回到下层懒懒散散的歪在椅子上。
 
 
 
 
最后的一个多小时是在一段蜿蜒的河道中完成的,依稀可以感到逐渐逼近城市的气息,河边的寺院、稀稀落落的河边人家,伴随河道的公路。终于在摇摇晃晃了七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马德望。
 
It’s simply nothing really interest here in Batambang, except that Bamboo Train. 这个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当地人为了乡村贸易加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倒成了这年月不多的,该怎么说呢?这其实根本不是火车,在见到实物之前,我也根本没想到它是怎么驱动的,一张大约三米乘一米五的竹子搭的板,两幅轮轴,一台汽油机,一条皮箍,一支撬棍。皮箍套着柴油机和一幅轮轴,撬棍调节松紧,绷得紧了,自然柴油机的动力都会传导到轮轴上,也就跑得快,反之则是慢下来。轨道的质量实在是不能恭维,不过这也就成就了过接缝时那嘎噔嘎噔的一下,每下都是实实在在的啊!小哥看我兴奋,也就将撬棍格外用力往下压,速度确实很惊人,快到我心里都有些打鼓…It’s just like this…8美元,往返,大部分人在马德望估计也没有什么其它的项目可循了。LP上讲,马德望在红色高棉时期的领导相对温和,也就保留了大量的寺庙,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不过这个其实,东南亚的寺庙,想看好的不如去泰国好了…
 
 
 
I’m getting sunburned…
 
Rural Battambang
 
马德望的客栈可是比暹粒的高出一个档次,同样的价钱,里面看着可要比暹粒像宾馆多了…跟马德望的比起来,暹粒的客栈就像北京的地下旅店一样…however,这里的餐饮业实在不发达,晚上出来,门口一条街两边都黑到尽头,左左右右溜达一圈下来,没看到有开张的吃饭的地方,于是踱回,客栈对面有一家看着实在不怎么样的小饭馆,上前询问,每一个人会讲英文,无奈时,有人开口了,你们是中国人?我靠…原来是将中文的…老板娘从里面闪出来,潮州人,很热心,原来帮忙的都是儿女,可是都是柬埔寨生的,不会讲中文了。阿姨非常客气,不过这小餐馆没什么东西可吃也是事实了…一人一碗方便面,加一个煎蛋,结帐时多给了阿姨一刀,还一只推说不要,最后硬塞给她就走了~
 
再早晨醒来,就要赶路去金边了。马德望没有Mekong Express,坐了Cambodian Express,每人18块,等车的车站本来是有早饭卖的,不过我们居然一直都没注意到,结果快上车了才发现,导致一路几乎饿到金边,幸好人家也是有中间站休息一下的,像国内的服务区一样,不怎么样的份儿饭,anyway,也算是能填一下肚子。
 
大约下午一点抵达金边,本想打taxi,无奈绕着长途车站转了一圈,感觉柬埔寨首都人民民风彪悍,英语也不咋地,面对一堆围着我们的Tuk-tuk司机,最终还是从了…就这样被突突拉到InterContinental!下车时正好赶上里面俩鬼子钻进门口的一辆奔里…这都是住洲际的,好像用的交通工具差的大了点啊…打开房间的那一刹那感觉真是好啊!清苦了一个多星期的柬埔寨游,终于在最后一个晚上可以luxury一下了!suite的房间很大,楼层很高,窗外是金边的城区,马路上的车辆繁忙的穿梭着。下面的游泳池里,只有两三个人懒散的在里面,Nice!下午还有几个小时,出去乐和一下,可惜无奈皇宫不开门,遇到了和Christina一样的窘境,遂了。于是转到The 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一处金边著名的红色高棉大屠杀的纪念馆。大概所有中国旅行团都会忽略这个在金边非常有意义的景点,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国家高举着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旗帜,却干着苟且的事情,红色高棉就是一例。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我们也将这疯狂输出到国外,Maoist光辉普照柬埔寨,几百万人被虐待致死,社会秩序被颠覆,知识分子受到无尽的迫害。即便在红色高棉垮台后的今天,由于一些国家和组织的纵容,仍有那些疯狂的沾满人民鲜血的幻想家自在的隐居在他们的小楼中,留下被他们彻底改变命运的人们艰难的和生活搏斗着。
 
The well-known photograph date back to Khmer Rouge.
 
如今的金边,几乎已经很难早找到当年动荡的痕迹,这个民族的人民倔犟的前行着,不向任何磨难低头。川流不息的车流,步履匆匆的人们,恢复了活力,这个国家也在蓬勃发展着。
 
Independence Monument, Phnom Penh. A prosperity city with brand new sedans as well as Tuk-tuk.
 
柬埔寨最后的晚餐绝对是非常回味的,在Malis,一家小庭院一样的餐馆里,流水、昏黄的灯光映射着绿植,传统的Khamer Food,配上温度恰到好处的红酒。闲适下来的身心,全部沉醉其中。
 
 
@ Malis
 
 
太过于沉醉在优雅的晚餐的结果就是…等回到酒店,离游泳池关门只剩半个小时了…静谧的泳池里似乎仅存的一个日本鬼子,也在十分钟后溜溜达达出去了…要知道我花了一百三十美元救市为了这个游泳池的啊…however,半个小时在温暖的水中,没有白日的暴晒,一角的吴哥风格的喷泉涓涓流水,还是足够惬意了。
清晨的游泳池
 
8月29日,是在柬埔寨的最后一天,金边这个传说公共交通设施好很多的首都即便在洲际酒店门前也很少可以见到出租车,这个城市基本上仍然是Tuk-tuk的天下,无奈在酒店里订了14美元的去往机场的出租,要比LP上的指导价位整整高了一倍。
 
金边机场是个精致温馨的小世界,温暖的色调,精致的装修,it reminds me the Siem Reap Airport,这个国家面向世界的大门,的确被精心策划的格外舒适且美丽。港龙的航班准点落地,我的Star Alliance的银卡居然还能优先登机。
 
我一直记得那是一个清澈晴朗的上午,天蓝的让人觉得stunning飞机起飞后连续两个左转,在间或的云朵间,金边机场和远方的downtwon那样清晰的呈现在眼前。fully occupy的飞机,相机却不在手边,不过这就是旅程—— 流连的记忆,是要用些许的遗憾妆点,才更有色彩。
 
Bye Cambodia!
 
Monring, view from InterContinental.